邱 林


(资料图)

说到近期银行亲自下场卖房一事,大家第一反应就是:这听着就不一般?之前购房者买房子,都是找开发商、房屋中介机构,或者房屋的房东。谁能想到,现在的银行会摇身一变,成为“卖房人”了呢?

现在,在京东、阿里等资产交易平台,“银行清仓”栏目里挂满了各式房源。如四川农信系统自2024年11月以来挂牌的房产数量高达24821个,辽宁农信11369个,贵州农信9539个。城商行也不甘示弱,吉林银行挂牌2099处房产,天津银行1227处,兰州银行2025年挂牌量达到1779个,比2024年的1130个大幅增长。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银行加速处置房产的迫切心态,这些房源中也不乏“打包出售”的大单。有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4万亿元,不良率达1.49%。如农商行直接2.77%起跳,房地产相关更是飙升到4.85%,压力可想而知。而银行这波急售操作,是因为自己压力山大,想早点“抛房回血”。

银行推出的这些房子大多有一个统一的标签——“抵债资产”。说白了,就是企业或个人当初贷款时抵押给银行的房子,如今他们贷款还不上了,银行通过法律程序将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现在需要变现回收资金。也就是说,银行已从“贷款方”变成“卖房人”。

曾经坐在柜台里办理存贷业务的银行,如今直接卖房,这就意味着国内楼市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这反映了当前国内经济环境下,不良债权处置难度加大,银行希望通过直接出售房产来提升债权回收率。另一方面,反映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真实底色——流动性正在枯竭。

事实上,银行卖房是一把双刃剑。对购房者来说也许是机会——“捡漏”,或者是挖坑——“陷阱”。银行抛出的房源多是开发商或个人还不上贷的遗留问题,银行不想当“房东”,索性直接卖掉。表面看,购房者得了便宜,可房源背景复杂,产权纠纷、债务尾巴,哪一样不让人头疼?

的确,低廉的房价,为购房者提供了“捡漏”的机会。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优势明显。银行为了尽快变现,往往把房屋定价低于市场价10%-30%,部分房屋甚至低至市场价的25%(相当于打7-8折)。例如,甘肃省兰州农商行某房产成交价就比同小区中介挂牌价低约30万元。

况且,银行卖房交易成本较低,如免除传统中介费(通常为房价1%-3%),并省去巧立名目的服务费,购房总成本更低。相比传统法拍房6-8个月处置周期,时间缩短至2个月内完成交易,贷款审批可一站式办理,

不过,在楼市“捡漏”听着舒坦,实际“坑”也不少。部分银行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无法提供像房屋中介那样的带看服务,导致购房者难以了解房屋真实状况。由于房屋长期空置可能导致维护缺失或隐蔽质量问题;需核查土地性质、使用年限、物业费、水电费欠费等细节,否则可能增加后续成本。

由于税费承担和法律条款不明确,部分房源税费(如契税、增值税)承担规则不清晰,可能由购买方承担;合同可能设置特殊限制条款(如全款支付、限定贷款时间、过户截止日期)。再说,有时候房子还有老住户“赖着不走”,你得主动去“劝退”。

买卖房产是人生大事,作为购房者别听风就是雨,“便宜房”背后那盘账跟买车、买菜完全是两码事。购买银行的房屋,和去开发商售楼部“抢尾盘”不太一样,看似实惠多,“暗坑”不止一个,让人既兴奋又头疼。

当银行开始“甩卖”房产时,购房者需要的不是冲动,而是耐心和冷静当然。房子这东西,每个人眼里的价值都不一样,刚需有刚需的考量,投资有投资的算盘,市价打折听着刺激,落地后能不能“鸡变凤凰”,那真得自己擦亮双眼,别让“捡漏”变成“踩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