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光明区一些商品房业主发现,一所靠近本小区的学校学位归属于距离该学校较远的公租房租客,由此引发争议。
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规避。考虑到这家学校的学位已经给了附近的保障房业主,那么,在距离这家学校更近的位置,没必要再规划商品房。否则,一些业主根据就近入学原则,难免会认为他们可以享有学位。另外,深圳一直实行积分入学政策,商品房业主比租房者积分更高,这个因素也应该考虑。
如果保障房学校附近都是保障房,那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让商品房业主孩子到更远的地方上学,本身就不大合理。
【资料图】
据最新消息,前述“光明保障房配套学校事件”有了进展。4月19日,光明区教育局再次发布《光明区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新增公办学校学区划分方案》。新方案中,“长圳保障房配套学校(暂定名)” 改为“长圳保障性住房片区学校(暂定名)”。该校将新增塘尾校区,由原来的84班扩建到138班,同时招生范围扩大到甲子塘、塘尾、塘家三个社区。原有争议有望缓解或平息。
规划部门在做规划的时候,相同类型的房产小区要尽量规划在一起,以免引起争端和矛盾,这样才更为合理。
一个小区里同时有安居房和商品房,商品房业主多花一倍的价格,还要和安居房购买者共享小区公共空间,是会有一些心理不平衡。在此之前,深圳已多次出现商品房业主不愿让安居房购买者共享花园的案例。
政府机关在做规划的时候,习惯性地在商品房里混合进保障房。前两年在住宅类地产转让的时候设置总价上限,然后竞争给政府免费盖安居房、人才房,导致多数新建商品房社区都有保障类房产,另外拆迁类小区也要配建相当比例的保障房。
买商品房和买保障房的是两个群体,他们有很大不同,可以大致认为商品房业主消费能力更强,更有经济实力。从房价上看,两者对政府、对小区的贡献有很大差异,这也难免会让商品房购买者觉得对方跟着自己沾了光。另一方面,保障房购买者觉得自己所得符合政府政策,不是对方恩惠,凭白受气也很不高兴。
最近前海有一个新小区准备开售,其中人才房占比超过一半。而蛇口片区规划的两个住宅是比较纯粹的人才房社区,相信住在后面两个社区的购房者会更顺心一些。
以前政府在建福利房的时候,基本上是整片规划的,比如一些公务员小区规模庞大,还有很多公共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都自建小区为员工分房。一个小区的业主都非常纯粹,没有掺杂商品房的情况。
住宅有居住功能,也有消费分层属性,相同购买能力者喜欢住在一起。商品房在单价和总价上基本就做好了消费者定位,购买者不管通勤距离远近,不管职业如何,都有大致的认可。一些豪宅小区动辄好几千万,就已经帮业主筛选好了邻居。一些定位比较高的住宅,单户面积都会比较大。如果一个豪宅小区里都是大户型,只有很少小户型,这些小户型很难卖上去价格,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天天看到财富碾压自己的富豪邻居。
深圳现在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些豪宅片区,比如后海、华侨城和香蜜湖,这些豪宅片区都有环境好、单价高、单户面积大的共性。而且因为豪宅连着豪宅,形成了比较好的居住氛围。
非豪宅片区也有部分小区单价高,有一些面积大的户型总价高,但是居住体验不纯粹,周围都是和自己收入差距很大者,形成不了规模效应,有一些购买力比较强的会离开这些社区,换到和自己社会群体相近的社区生活。
房产的价值在动态调整,人群也在调整自己的居住地,总体上是到让自己能承担得起又舒适的地方,就像普通员工看到领导不自在,大多数人更喜欢住在和自己群体属性相当的环境中。
政府要尽可能拿出整片区块规划保障房,没有必要将其建在商品房小区内,保障房和商品房最好能自成体系。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