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小鹌鹑叽叽喳喳,活泼可爱;一棵棵红薯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一根根大葱笔直挺立,油亮饱满……迎着和煦的春风,行走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广大乡村,记者发现这里的特色产业蓬勃兴旺,处处尽是美丽“丰”景。

近年来,武陟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村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动力”。

小鹌鹑做成大产业


(资料图)

走进武陟县谢旗营镇鹌鹑现代农业产业园,放眼望去,这里的养殖公司、合作社、养殖基地一家挨着一家,养殖厂房一座接着一座,已成规模。

记者在明玉禽业鹌鹑孵化有限公司养殖棚内看到,一排排整齐笼舍里挤满了鹌鹑,它们或逐食或嬉戏,叽叽喳喳的叫声不绝于耳,公司负责人冯张林正在捡拾鹌鹑蛋。

“这小鹌鹑可是俺的致富法宝,鹌鹑蛋能卖钱,还能孵化成幼苗,鹌鹑肉味道鲜美,羽毛能做工艺品,就连鹌鹑粪都有人要,这小鹌鹑简直就是‘金凤凰’!”冯张林向记者说起他养的30万只鹌鹑,就乐得合不拢嘴。

目前,在谢旗营镇像冯张林这样的鹌鹑养殖大户还有500余家,存栏量达1900万只,年产鹌鹑蛋8万余吨,鹌鹑产业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年产值达11.26亿元,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谢旗营镇的鹌鹑养殖业,还得从冯李村说起。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冯李村时任老书记冯庆双在四川考察学期间,瞄准了浑身都是宝的鹌鹑,他了解到鹌鹑养殖经济效益远比种植农作物可观,这让老书记的内心打起了小算盘。回村后,经过一番讨论,老书记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鹌鹑养殖。

“一开始养鹌鹑的人很少,每户养了几百只,规模很小。”冯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新合介绍说,由于鹌鹑饲养周期短,具有投资少、好饲养、见效快等特点,鹌鹑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冯李村为核心开始全方位的辐射扩展,由一村养变为全镇养,并向周边县(市)辐射。

为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谢旗营镇以鹌鹑养殖为中心,把鹌鹑产业链不断延长、变强,从而形成了集饲养、兽药、饲料、屠宰、加工、科研、营销于一体,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规模化、标准化的鹌鹑全产业链,并成立鹌鹑产业协会,以当地龙头企业即可达食品有限公司为主要合作对象,筹建鹌鹑产业园,建设自动化、智能化鹌鹑养殖场。去年,成功创建焦作市鹌鹑现代农业产业园。

红薯苗育出新希望

眼下,红薯苗进入销售旺季。在武陟县三阳乡塚头村红薯育苗基地,一座座大棚坐落有序,田间地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每年4月初红薯苗开始售卖,每天来我们村买红薯苗的客商络绎不绝,一直持续到6月初。”塚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小刚介绍说,“我们现在的种植方法由过去的竖栽变为横栽,苗种质量大幅提高,成活率高、产量高、杂病少,因此我们村培育的红薯苗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方圆几百公里的客户都来买红薯苗。”

塚头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育红薯苗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塚头村立足红薯苗种植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淘汰传统火炕育苗,改为温棚冷炕育苗,建起了132座红薯育苗大棚,红薯繁育基地达700亩,年产红薯粉40多万公斤、纯手工红薯粉条3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900余万元,红薯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去年,塚头村(红薯)被认定为焦作市首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为了大规模发展红薯产业,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塚头村“两委”将全村1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流转,成立“塚头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土地租给育苗大户经营。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起来。

“一座大棚有400平方米,上半年主要育红薯苗,下半年可以种几茬小青菜。我今年育了18座大棚,品种有商薯19、西瓜红等。”育收薯业合作社负责人孙俊杰介绍说,大棚里的红薯苗都是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的,今年剪苗留种,明年育苗,收益是一般农作物的几倍。

为拉长产业链,让乡亲们多一份收益,塚头村“两委”对两处空宅院进行改造,作为红薯粉条加工车间,用传统工艺加工红薯粉条,并注册商标,打造绿色有机高端的特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了集红薯育苗、规模种植、产品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一亩大葱收入上万元

走进武陟县小董乡渠下村千亩大葱种植基地,一垄垄、一畦畦绿油油的大葱长势良好,葱香扑鼻,村民们在大葱地里施肥、浇水、除草,一派繁忙的景象。

渠下村种植大葱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远近闻名的大葱种植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立足大葱种植优势,大力培养“一村一品”,整合种植资源,不断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大葱种植,现在本村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带动周边村种植大葱5000余亩。

“前两年,通过流转土地,转包了周边村1600多亩土地种植大葱。”渠下村大葱种植大户张建军告诉记者,规模扩大后,人手就显得紧张了,开始在周边村招田间管理人员和杂工,村民们在他这里务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不仅能获得七八十元的收入,还能学到种植管理技术。如今在张建军这里,每年有固定用工30多人,在大葱收获季节,每天临时用工达80多人。

在张建军依靠种植大葱致富的同时,渠下村和周边村的群众也开始纷纷效仿,加入到大葱种植队伍中,大家一起种植、合作销售,带动群众一起致富。同时,有些种植户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尤其是温室大棚种植大葱,控制好温度,注意通风,加强水肥管理,收益会更加可观。

“去年春天,我投资25万元建了2个大棚,里面种的大葱要比露天种的提前一个月左右上市,价格也比露天的好多了。”渠下村大葱种植户张春生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他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种植,按照亩产7500公斤算,100多亩大葱总产值预计可达150万元。

渠下村大葱种植走上规模化道路,经纪人功不可没。为了使家乡的大葱走出去,种植户张河山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当起了大葱经纪人,与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建立联系,为村里搭建市场渠道,每年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客商的订单指导村民进行种植,以销定产。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