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

癌症一度被视为“绝症”,让无数家庭陷入绝望。但如今,一种叫CAR-T疗法的抗癌药,正在悄悄改变这一局面。但是,当这种120万元一针的抗癌药出现在医院收费单上,大多数家庭面临的是一场残酷的选择题:是倾家荡产购买生存的希望,还是保留住家底接受现实的考验?


(资料图)

的确,CAR-T疗法代表了人类在抗癌战争中的重大突破,它让“癌细胞清零”从科幻走向现实。尽管如此,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CAR-T能卖到120万一针呢?难道是药企黑心漫天要价?答案是,之所以会有这么高昂的价格,是制作这种药的成本非常的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

首先在研究阶段就需要高昂的研发成本。每种药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实验室的反复实验,再到动物身上验证安全性,所以一款成功药物的上市,分摊的是所有失败项目的成本,因此价格必然高昂,CAR-T技术就是如此。

其次,CAR-T的生产成本非常高。此药不跟药房里摆放的药品一样批量生产,而是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也就是说,得抽患者血液分离出T细胞,再将T细胞送至标准实验室,最后制作CAR-T,这些成本最终都会分摊到每一针药剂上。

现在,CAR-T治愈癌症的案例不时见诸报端、网络。但我们并不想复述治愈率多少例,而重点关注的是,有多少患者家庭能承受得起120万元的高昂药费。综合当前数据,国内每年约400万新发癌症患者中,仅不足1%(约4万人)符合CAR-T适应症,而其中能承担120万元费用的患者不足5%。

有分析认为,占国内人口4%(约7000万人)的高净值阶层,理论上可承担120万元的费用,但实际选择可能受治疗预期、副作用风险等因素影响。此外,年收入10万-50万元的中产及工薪阶层,需借贷或变卖资产,支付压力极大。而占70%以上的低收入阶层,基本上无力承担。

实际上,CAR-T疗法费用能否纳入国家医保体系才是关键。然而,截至2025年9月,国内尚无任何CAR-T药品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全部费用基本上由患者自负。虽然部分省(市)试点多元支付模型,但覆盖面仍然极其有限。据说,医保未覆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价格过高,医保年度控费压力极大;另一方面是尚无大规模、长周期数据支撑的支付决策等。

好在个别地区试点按病种付费和商业补充支付等模式。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提出对特定重症血液肿瘤患者给予“医疗救助+慈善捐赠”联合机制,小范围减轻了部分患者负担,但远未形成全国性长远解决方案。

即使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支付手段,也同样面临困境。真正需要CAR-T治疗的中低收入群体,往往无力购买每年数千上万元的商业保险,而商业保险公司也对高额理赔持谨慎态度,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困境,专家建议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如基本医保保基本,商业保险满足高层次需求,慈善援助填补空白。问题是,当医疗进步创造出高效却极其昂贵的治疗方案,我们该如何确保生命公平?国家通过医保谈判、集中带量采购等方式,已使部分抗癌药价格显著下降。但对于CAR-T这类药品,全面纳入医保仍面临挑战,毕竟,医保基金需要兼顾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总之,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创造奇迹,更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有健康的权利。120万一针的天价药,提醒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与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CAR-T其救命稻草般的疗效与“天价药”身份,在舆论和医疗界引发巨大碰撞。这既展现了科学进步带来的生存奇迹,也揭示了科技红利与健康公平之间的现实鸿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