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秧鸡科的介绍,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秧鸡科的介绍
【资料图】
秧鸡科(学名:Rallidae)有34属148种,包括秧鸡、田鸡、苦恶鸟、水鸡、骨顶鸡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是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中国有9属20种。是中小型涉禽,头小,喙细长,腿和趾都长。善于快速步行,偶尔也会进行短距离的飞行。常栖息于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也常在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活动,故名。性胆小,夜行性,以植物嫩芽、种子、昆虫、蚯蚓以及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秧鸡科的生活习性
“秧鸡”的名称得名于这种鸟类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秧鸡的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秧鸡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许多海岛上作为迷鸟分布并能生存下去,但生活在海岛上的种类多数都丧失飞行能力。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如黑水鸡属、紫水鸡属、骨顶鸡属等。
杂食性,少数种类全以植物为食。细喙的种类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骨顶鸡属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
秧鸡科的该科种类
秧鸡科(34属148种)属学名 属 种 1. Aenigmatolimnas 斑纹田鸡属 1种 2. Amaurolimnas 纯色秧鸡属 1种 3. Amaurornis 苦恶鸟属 8种 4. Anurolimnas 栗头田鸡属 3种 5. Aramides 林秧鸡属 7种 6. Aramidopsis 普氏秧鸡属 1种 7. Atlantisia 荒岛秧鸡属 1种 8. Canirallus 非洲林秧鸡属 3种 9. Coturnicops 花田鸡属 3种 10. Crecopsis 非洲秧鸡属 1种 11. Crex 长脚秧鸡属 1种 12. Cyanolimnas 沼泽田鸡属 1种 13. Dryolimnas 白喉秧鸡属 1种 14. Eulabeornis 栗腹田鸡属 1种 15. Fulica 骨顶鸡属 11种 16. Gallicrex 董鸡属 1种 17. Gallinula 水鸡属 9种 18. Gallirallus 纹秧鸡属 15种 19. Gymnocrex 裸眼秧鸡属 2种 20. Habroptila 华氏田鸡属 1种 21. Himantornis 噪大秧鸡属 1种 22. Laterallus 黑田鸡属 9种 23. Lewinia 卢氏秧鸡属 3种 24. Megacrex 新几内亚秧鸡属 1种 25. Micropygia 眼斑田鸡属 1种 26. Neocrex 彩喙田鸡属 2种 27. Nesoclopeus 斑翅田鸡属 2种 28. Pardirallus 美洲秧鸡属 3种 29. Porphyrio 青水鸡属 9种 30. Porzana 田鸡属 18种 31. Rallina 栗秧鸡属 8种 32. Rallus 秧鸡属 9种 33. Rougetius 鲁氏秧鸡属 1种 34. Sarothrura 侏秧鸡属 9种
秧鸡科的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野外绝灭(EW)——1种;极危(CR)——2种;濒危(EN)——11种;易危(VU)——18种;近危(NT)——12种;不详(DO)——3种;未予评估(NE)——1种;低危(LC)——100种。
秧鸡科的繁殖方式
大多数种类为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有些种类把巢建在地面上或树上。两性或仅由雌鸟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少数种类仅由雌鸟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蓝胸秧鸡的介绍
蓝胸秧鸡(Gallirallus striatus)是鹤形目秧鸡科秧鸡属的鸟类,共有7个亚种。全长约26cm,嘴长直而侧扁稍弯曲,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蹠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上体暗褐色,腹及两胁暗褐色,缀以较背部为宽的白色横斑,尾下覆羽沾棕色。上嘴角褐色,嘴基和下嘴淡黄红色,跗跖及趾橄榄褐色。常见于水稻田,也在水边草丛中活动,性隐匿,善奔跑,以小型水生动物如虾、蟹、螺以及昆虫如金龟子、蚂蚁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