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邱晨光研究员,刘飞研究员等人发表了题为“ Realizing Boltzmann Switching Limit in Carbon Nanotube Transistors through Combating Intertube Electrostatic Coupling 的工作于ACS Nano期刊上。

本文研究了通过双栅结构克服碳纳米管(CNT)之间的电静力耦合,以实现碳纳米管晶体管(CNT-FET)的玻尔兹曼开关极限。研究发现,高密度对齐碳纳米管(A-CNT)在传统单栅配置中因堆叠导致显著的带隙缩窄(BGN),从而影响其固有的准一维电静力优势。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双栅结构,能够显著降低BGN效应,使A-CNT FET的亚阈值摆动(SS)达到玻尔兹曼热发射极限60mV/decade,并实现超过10^6的开关电流比。此外,制备的10nm超短栅A-CNT双栅FET展现出高饱和电流(超过1.8mA/μm)、高峰值跨导(2.1mS/μm)和低静态功耗(10nW/μm)等优异性能,满足先进集成电路的要求。

背景


【资料图】

随着集成电路(IC)技术的发展,硅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缩放接近其基本物理极限。碳纳米管(CNT)因其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的电学性质,被认为是后硅时代有前景的材料,有望在提高晶体管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高纯度对齐碳纳米管(A-CNT)因其高电流密度,成为驱动先进IC的理想选择。然而,当通道长度(Lch)降低到30nm以下时,单栅(SG)A-CNT FET的性能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开关特性恶化和漏电流增加。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揭示A-CNT FET性能下降的机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研究了高密度对齐碳纳米管(A-CNT)在短通道FET中的性能退化机制,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双栅(DG)结构来克服这些挑战。研究发现,A-CNT的堆叠导致显著的带隙缩窄(BGN),从而影响其固有的准一维电静力优势。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堆叠CNT之间的电静力耦合对电子输运的影响,并发现双栅结构能够有效抑制BGN效应,显著改善A-CNT FET的开关特性。实验中,制备了10nm超短栅A-CNT双栅FET,并展示了其优异的开关特性,包括接近玻尔兹曼极限的亚阈值摆动(SS)、高饱和电流和低漏电流等性能指标。

实验细节

实验中,首先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了高密度A-CNT薄膜,并通过液相过滤和超声处理等步骤,制备了高纯度的A-CNT溶液。然后,通过溶液滴涂法将A-CNT薄膜转移到硅基底上,并通过电子束光刻(EBL)和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等工艺,定义了器件的有源区域。接着,通过电子束蒸发(EBE)技术在基底上沉积了金(Au)和钯(Pd)等金属层,形成了源极和漏极电极。最后,通过电子束蒸发技术在源极和漏极电极上沉积了4nm厚的氧化铪(HfO2)作为栅介质,并在顶部形成了双栅结构。

创新点

  • 双栅结构的提出: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双栅结构,能够显著降低A-CNT FET中的BGN效应,使亚阈值摆动(SS)达到玻尔兹曼热发射极限60mV/decade。

  • 性能指标的提升:制备的10nm超短栅A-CNT双栅FET展现出高饱和电流(超过1.8mA/μm)、高峰值跨导(2.1mS/μm)和低静态功耗(10nW/μm)等优异性能,满足先进集成电路的要求。

  •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通过DFT模拟和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方法,深入研究了A-CNT FET的电子输运特性,为双栅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 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成功实现了A-CNT FET的玻尔兹曼开关极限。制备的10nm超短栅A-CNT双栅FET展现出优异的开关特性,包括接近玻尔兹曼极限的亚阈值摆动(SS)、高饱和电流和低漏电流等性能指标。这些结果表明,双栅结构能够有效抑制A-CNT FET中的BGN效应,显著改善其开关特性。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CNT FET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实现晶圆级CNT阵列的原子级清洁度和实现平衡的CMOS性能。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解决这些挑战,推动CNT技术向亚1nm节点集成电路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