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趋于理性,在购买“清单”中,信托产品的数量明显有减少迹象。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年内已有56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合计105.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针对这一现象,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信托产品打破刚兑,信托产品全面向净值化模式转型;二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信托资产质量有所下降,信托行业监管趋严,很多信托公司加速实现业务转型和风险出清,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减弱。


(相关资料图)

信托理财产品降温

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投产周期等因素,往往会留置一部分闲置资金。为了使这部分“闲钱”得到合理利用,购买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正常的选择,信托理财产品也是其选择之一。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是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资金收益率的一种手段,在购买前都需要向监管部门备案。上市公司投资信托产品,要考虑到流动性与安全性的问题,因此投向通常会偏向于短期固收类产品。”

为何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热度会下降?一家大型信托公司的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露,“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缩减,主要是与近年来部分信托产品出现违约情况有关,导致投资信托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意愿。相比于信托产品,上市公司更加青睐银行的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

同时,近年来信托产品收益率也呈下行趋势。从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的相关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情况来看,大多数信托产品的预计年化收益率在3%至7%之间,年化收益率超过7%的信托产品比较少。

“过去信托产品收益率可能高达12%,但现在收益率在7%之下已成常态。收益率跟投资端的项目回报相关,收益率不足说明过去投资的项目类型已不足以支持信托产品的高收益。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说明国家的宏观政策已经起到一定效果。”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昇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帅国让表示,从用益信托监测的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情况来看,信托项目整体收益率确实呈下降趋势。一方面,信托非标投资主要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近年来这两个领域的风险不断集聚,一旦释放,信托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将相应下降。另一方面,标品信托产品发行加速,拉低了信托产品整体收益水平。同时,非标产品的净值化改造也在加速推进,也会影响信托产品的收益情况。

信托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信托行业风险显现,监管层对信托行业加大了指导力度。在帅国让看来,从风险化解情况及标品类业务布局来看,信托公司的风险处置能力及投研能力已有所改善。

张昇立认为,随着资管新规结束三年过渡期,并于2022年1月份正式落地,原来占比较高的被动型信托产品占比逐季下降,主动信托产品的发展对信托公司提高投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行业转型背景下,信托公司该如何突破重围,打造自身优势?帅国让认为,信托公司应该根据股东背景及资源禀赋进行业务调整。主动管理能力强的公司,可加大净值化产品布局力度;服务能力强的公司,可继续开展资产服务信托,强化托管、风险隔离、风险处置、财富管理等业务。

张昇立表示,信托公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从法律角度看主要是依托《信托法》。未来如果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加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认定,信托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投资方式。在地产行业和政信项目都不足以支撑信托行业继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可以回归本源,加强服务类信托业务,挖掘家庭信托等新市场的潜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信托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前路漫漫,但发展空间宽广。标品信托、慈善信托、家族信托等主流转型业务仍然后劲十足,发展潜力无限。同时,供应链金融信托、碳信托、大类资产配置信托以及涉众资金管理信托等更多信托本源业务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信托公司只有不断加强投研创新能力、资产主动管理能力、风险综合防控能力,信托业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推荐内容